MENU

高效精准扶贫:以特色优势撬动长远发展

“大学生,你给俺看看这洗衣机咋不转嘞?”“老乡,你这血压可偏高啊,平时酒可得少喝点儿!”“这娃穿得这么少给俺们演出,可别冻坏喽!”10月9日,素来安静的长岭县三团乡九十三村村支部小院热闹非凡,由长春理工大学团委书记王超、校医院院长梁睿带队的师生一行60多人,来到了学校对接的包保帮扶贫困村。

 

师生们在村里义务劳动

 

连日的乍冷与寒风没有消减大伙儿的热情,校医院的大夫们驾着义务巡诊车早早来到村卫生所,仔细询问老人们的身体状况及平日用药情况,并做了相应的健康检查。“平时我让你少喝酒你不听,这回大夫都说了,你还敢不敢喝酒?”李阿姨埋怨着刚量过血压的丈夫,眼神里却洋溢着柔软的温情。

 

校医院大夫为村民们义诊

 

“输血”向“造血”转变,带动全村活力

年近花甲的长春理工大学驻九十三村第一书记茹志彬站在村民身旁,时不时地吸几口烟,“戒烟两年多了,来这儿工作太忙,得靠吸烟提提神。”学校选派的第一书记和两位科长组成的驻村工作组自到村以来,逐一走访贫困户,与老乡谈心,摸清村民的真实情况,在分析致贫原因,了解脱贫需求的基础上,开展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将扶贫计划精准落到实处。

“驻村工作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新的致富理念,改变了传统的经营模式,”长岭县三团乡副乡长赵丽娟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长春理工大学的老师们经常结合调研结果,开会讨论,科学论证,针对村里十年九旱,风沙大而少雨,土地贫瘠且沙化、碱化十分严重的恶劣自然情况,充分利用学校下拨的100万专项资金,建设了5个蔬菜大棚、1个养驴合作社。“驴这个东西好啊,全身都是宝,而且还很容易养,驴场已经盖好了,计划先养30头,效果好就再扩大规模。”这样一来,将有超过30%的贫困户加入到新型的农村经济合作中,农户脱贫指日可待。“工作组和我们一起搭班子很和谐,大家的方向是一致的,劲儿往一处使,工作的效率总是很高。”村支部书记姜晓亮欣喜地说。

“扶贫先扶智,脱贫要自强”,学校认识到要取得脱贫攻坚这场战役的胜利,必须由传统的“输血”向“造血”转变,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能力。校党委副书记杨光介绍,在接到文件的第一时间,学校就成立了以校党委书记骆孟炎、校长于化东为组长的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随后研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脱贫攻坚实施方案,经过多轮的论证与谋划,学校与村委会最终确定:以农产品为主线,以合作社为平台,借助“互联网+”的模式,通过开展种植、养殖、农产品深加工等14个帮扶项目,打造一条从生产到销售的农产品产业链,实现村子的全面脱贫。

急民之所急,一点一滴汇真情

与九十三村对接,对接的不是任务,而是责任与情谊。在开展工作过程中,学校从便民生活入手,反对高打高举,强调落地生根,通过一点一滴的细节巩固校地情谊。

为了便利村民生活,学校电子学会的同学们不仅帮助村民修理洗衣机、电饭锅、钟表以及做农活的工具等一系列电器,还边实践边教学,指导村民充分利用电器设备,最大程度地提高生产和生活水平。等着修电器的老乡们也没闲着,长春理工大学下乡扶贫社会实践团队为他们带来了精心准备的文艺节目。开场相声一捧一逗,引得乡亲们捧腹大笑,一首“Rolling in the deep”点燃了全场激情,理学院大二学生郑金梅表示:“虽然今天天气很冷,但我听到有老乡说‘比看春晚还过瘾时’,就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特别开心。”

 

同学们帮助村民修理电器

 

相声表演

 

同样的歌声也传唱在丰收的田野上。九十三村独居的孙秀荣本来正为人手不足发愁,却被心细的王超发现:“大娘,你别着急,我们来帮您收割。”说完,他大声吆喝:“男孩儿过来和大娘一起掰玉米,女孩儿选自己能干的干!”一时间,大家伙儿流水作业,一个负责掰穗,一个负责剥皮,一个装袋子、运输,艺术团的小歌唱家们还唱起了“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欢声笑语中,玉米也高高堆了起来,孙大娘红了眼眶,连声说“谢谢党,谢谢长春理工大学的孩子们!”

 

同学们帮村民收割玉米

 

既富口袋又富脑袋,物质与精神同步脱贫

“部分贫困人口和贫困家庭没有很强的自我发展意愿,更多的是依赖外部扶持;一部分贫困人口和贫困家庭有脱贫的愿望,却缺乏自主的精神。这是当前‘精神贫困’的两大具体表现。”面对这一棘手问题,驻村工作队和村委会一遍又一遍苦口婆心劝说:低保不是‘铁饭碗’,再好的政策也富不了好吃懒做、‘等、靠、要’的人,只有自己主动、配合政府帮扶,才能有脱贫的希望。

除了扶持产业发展,学校还大力开展培训工作,通过捐赠图书和电脑设备、集中开展技能培训、知识宣讲和文体活动,提升村民文化素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鼓励村民创新生产形式,提高工作效率,激发贫困村自我“造血”的动力,共同打赢这场扶贫攻坚战。

谈起包保扶贫这项工作,校党委副书记杨玉新认为,“高校和扶贫,从来就不是两条平行线。”大学除了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培养好学生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承担国家一些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任务,将智力资源和人才优势真正与实际结合、与民众结合、与地方结合。

人们常说“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长春理工大学的帮扶措施,就是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让政策的红利落实到每一个人,将经济的腾飞落实到每一个家庭。这是长春理工大学的承诺,也是全校师生的期盼。按照“四个全面”战略部署的要求,学校将进一步完善帮扶计划,将资源“精准打入发展所需”,以特色优势撬动村子的长远发展,让村民切实享受到扶贫开发的阳光雨露。

 

(供稿:党委宣传部 新闻中心   撰稿:贾惠淇   摄影:贾金彪   审核:于英焕   编辑:李梦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