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和国际应用写作学会共同主办国际应用写作学会第十八届学术大会
为传承发展汉语应用文理论与教学研究成果,提升汉语应用文理论研究、写作和教学实践水平,纪念《应用写作》杂志创刊四十周年,7月18日至20日,国际应用写作学会第十八届学术大会暨第三届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在长春召开,来自美国、越南、中国(内地以及港澳地区)的200余名专家学者参会。
本次大会由国际应用写作学会和长春理工大学主办,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和香港理工大学中国语文教学中心承办,主题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应用写作研究暨纪念《应用写作》创刊四十周年”,《应用写作》《秘书》《语文学刊》等杂志提供学术支持。
开幕式上,校党委书记张宝宗、国际应用写作学会常务副会长洪威雷、吉林省写作学会理事长徐强、《语文学刊》主编李金秋、文学院院长尹晓琳分别致辞,国际应用写作学会会长、香港理工大学教授陈瑞端为大会致开幕词,澳门中文写作学会向大会致贺函,《应用写作》主编武晓平作了《应用写作》创刊四十周年成就报告,国际应用写作学会副会长毛正天主持开幕式。
校党委书记张宝宗向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他指出,本次大会是推动AI写作、创意写作、应用写作进步的重要契机,主办本届学术大会既是对学校学科实力的认可,更是推动国际化办学的重要实践,也为《应用写作》杂志发展提供了助力。
洪威雷致谢词。他指出,今年5月国家发布的《中国智慧教育白皮书》和《数字中国建设 2025 年行动方案》对应用写作的发展提出了“如何以数智技术赋能提升应用文写作研究和教学”的迫切问题。要积极建构中国写作学自主知识体系,不能宥于“创意”的“思想”,应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上立足中国传统文化的写作实际,以全球的视野挖掘历史资源,揭示深层逻辑,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提炼具有标识性中国写作学概念和理论体系,推进中国特色写作学建设,实现对西方写作学的补充和超越。
徐强致贺词。他表示,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各个时期,应用写作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2024年中文创意写作成为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标志着写作学科迎来了一个新的热潮。当前人工智能正以山呼海啸之势涌入现代中国,应用写作领域无疑首当其冲,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蕴含着空前的机遇。期待各位专家学者贡献真知灼见,共同优化应用写作智能时代的发展蓝图。
李金秋代表协办单位向大会成功召开表示祝贺。她指出,本次年会以人工智能时代的应用写作研究为核心议题,学者们从多角度、多层面参与分析论证,为学界与业界搭建了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语文学刊》作为期刊平台将继续为应用写作研究成果传播赋能,打造一个开放包容的学术阵地。
尹晓琳致欢迎词。她表示,本次盛会是对长春理工大学在应用写作教学与研究领域所做努力的肯定与信任,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交流、碰撞思想、共谋发展的宝贵契机。文学院将与各位同仁一道探索AI赋能下应用写作的本质规律、理论体系与发展前沿,构建具有时代高度和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
陈瑞端致开幕词。她指出,在人工智能兴起的当下,共同探讨人工智能如何成为写作教学和研究的盟友,批判性地审视它的局限性以及它所引发的关于作者身份、原创性和评价的深刻问题,对于应用写作迈上一个新高度具有重要意义。
《应用写作》杂志主编、国际应用写作学会副会长武晓平作了《笔墨耕耘四十载,智写融合向未来》的主题报告,以视频短片的形式回顾了四十年的发展历程,表示在人工智能写作来临的当下,《应用写作》将继续坚守写作价值,从学科、场景、“写作人”三个维度探索办刊的融合之路。
开幕式后,大会组织开展了主题报告和分组研讨共21场,70余人次参与发言讨论。其中,主题报告环节,邀请8位专家学者作交流发言,他们聚焦“生成式人工智能颠覆性影响与应用写作——学术诚信之反思”“AI:阅读与写作的全新视野”“AI写作:在人的延伸与自我截除之间”等议题,深入探究人工智能视域下的应用写作问题。
分组研讨环节,大会设立7个分会场,分别围绕应用写作“民本”思想的历时和共时研究、人工智能视域下的应用写作研究、应用文本在应用场域的传播学研究等专题展开。
大会还邀请了《应用写作》杂志的资深作者、江苏师范大学史为恒和安徽省六安市政府办公室周晓峰,分别以《人工智能与应用写作的破界与共生》和《与应用写作同行,助我写作好转型》为题进行了分享。
会上,36篇论文获学术大会优秀论文奖,43篇论文获青年学者优秀论文奖。
(供稿:文学院 撰稿:郑慧 摄影:张铮铮 初审:左雨佳 复审:王一存 终审:于英焕)